2013年度规划课题“学习科学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研究报告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课题研究的动力,一年来,我们在中国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的指导下,在汕头市金平区教育局、教育学会的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张若冰校长的帮助下,课题组九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北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重要活动——学习,愈来愈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学习科学,研究人类学习活动及其规律,使人会学、爱学、优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越来越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这更好地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了一些教改探索,如“分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并在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在校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家庭溺爱、个性自我;再加上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大部分孩子放学以后是在学校周边的寄膳点进行学习、活动,因为缺乏辨析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我们发现,在以往的研究课题中,为追求课题研究的高大上,往往忽略了课题研究的实效,难免让有些课题研究成为空架子,缺乏探究的意义。

(三)研究意义

为更好地满足家长对学校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为教师提供一条研究学生、寻找自主发展的科研之路,我们借鉴学习科学的相关理论,确立“学习科学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13年的课题研究内容。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同时,促进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并拟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可以通过实施某些策略得到增强;

2.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培养;

3.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

(二)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行指导。

2.探究校园人文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探究家校联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

4.探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

5.探究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6.探究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汕头市桂花小学106班、205班、206班、305班、601班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了学校的中、高、低部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现状分析检验试验的效果,其他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二)研究方法

1.指导思想:以学习科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创造符合我校特点的实践创新的路子。

2.研究思路:以课题与专题研究为载体,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将科研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的认识。

(2)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如《品德与生活(社会)》、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课堂教育效果如何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转变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将研究的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为判断提供依据。

(5)行动研究法: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6)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身心变化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学习科学理论

20世纪中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式的发展,作为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人类重要活动——学习,愈来愈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本领,成为信息时代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徐惟诚的《祝你学习好》、冯忠良的《学习心理学》、燕国材的《智力与学习》以及大型学术科学辞书《学习科学大辞典》成为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依据。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

知识经济社会强调终身学习。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共识。这种共识带来了学习内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学会学习”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也即“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使个体的存量知识得到累积,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策略,知道应当如何学习,形成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识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全部才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体力、审美观、领导者的气质等)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教育心理学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能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若能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那么,学生将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并健康成长。

(三)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案

2013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习科学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这一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及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13.11——2013.12)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13.12——2014.10),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

2.召开多次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提出阶段任务。

3.组织课题研究交流活动。

4. 学习科学的理论,初步构建了探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5.通过开展校际交流课形式,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1)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策略

(一)先进理论武装,增强实践探索信心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学习科学的理念。通过对《 学习科学大词典》《祝你学习好》等书籍的学习,既对帮助教师如何着手进行课题研究做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又让教师对课题的内涵、实施目标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认识,明确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二)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融入研究的要素

作为汕头市德育示范学校,我校在德育方面早已形成一系列传统的教育活动,如传统的“国旗下的讲话”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让老师们明白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消除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三)在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中提炼方法

我校不少优秀教师在探索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与经验,回顾其中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揭示背后的意义价值,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提炼或从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既是引导教师开展研究的思路,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宝贵资源。

(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

我们的研究注重从学生实际和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根据所获资料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进行个案研究,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的研究更多是关注特殊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每一位学生都能愉快而健康地成长。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的步骤是:一是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设计预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主要教育的策略和具体方法;二是通过进一步了解、访谈、观察,实施教育措施,边行动边总结边调整实施方案;三是通过积累个案资料,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六)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以《品德与生活(社会)》、中队主题活动等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七、成果分析

(一)实验效果与分析

1.班级日常管理情况

从班级日常管理情况情况看,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上课时,确有一小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老师提问时,有时不知老师讲到哪,性格较为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课间,爱与同学斤斤计较,碰到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不懂得如何正确解决,或状告老师时避重就轻、或向家长哭诉时撒谎、经常让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增大了老师解决问题的难度。在实验过程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经常换位思考,凡事多为他人着想,从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待人接物等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2.班级评比情况

 

作为检验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情况的每学月一次的礼仪标兵评比活动,内容包括学生的仪表、早读、午写情况、班级的卫生、纪律、两操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为班级争得的荣誉等。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实验班级里,礼仪标兵的评比人数是在逐月增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班级班风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较少让任课的老师操心,因此说明,一个学年以来的研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1.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多数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一现代学生观得以确立。教师开始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再次,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2.所取得的成果。

(1)课题组成员中有五位被评为市、区级的优秀优秀教师。其中苏晓丹老师在汕头市金平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称号、被授予2013—2014年度“汕头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李锦娜老师被评为金平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方芳老师被评为金平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陈静萍老师获得金平区“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林经伟老师获得金平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课题组实验教师先后都承担了省级课题研究,均顺利结题,并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其中,有张若冰校长主持,林经伟、韩义亦、林丽影、郭少燕参与的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方芳副校长主持,苏晓丹等老师参与的的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韩义亦副主任主持、郭少燕、林丽影等老师参与的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实验。

(3)教师参与教学评比和论文评优获奖情况

陈静萍老师参加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获得区级奖励有8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市级4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1篇),课题组主持人郭少燕老师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刊物的论文2篇。

(4)学校获得的荣誉情况

     课题实验期间,学校获得了汕头市德育示范学校光荣称号,被评为汕头市金平区文明学校。

(5)积累了大量课堂探究教学的案例和素材

如果说实验研究的直接效果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可喜变化,那么教师素质的提高更具有深远意义。

八、课题研究结论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不良诱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1)家庭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有些家长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不是对下一代负责而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或其他私利,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即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资质能力兴趣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棍棒惩戒,从利己主义的教育观出发去教育孩子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在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的两种形式:溺爱型与放纵型。溺爱型是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还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或必须做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持冷漠态度甚至歧视凌辱,这会使孩子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悲观失望敌视抵触情绪大甚至故意在家庭学校制造事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些错误的家教方式,降低了父母的威信,破坏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正常的感情联系,这样的教育无法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不能发生深刻持久的效力,同时还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

(3)家庭气氛不和谐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所带来的紧张状态,是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灵失衡的主要原因。他们随时处于心神烦燥和担惊受怕之中,他们在看到并感到家长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关系,逐渐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亲切友好的情感, 从而过早地对他人产生戒备,养成暴燥,隐瞒,多疑的性格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

 (4)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

     在一些家庭里,赌博、玩牌、打麻将、酗酒等吵杂声不绝于耳。在这种烟雾缭绕,嬉闹声不断的环境下,孩子根本没办法安心学习。还有些家长成天痴迷于游戏、麻将等“精神鸦片”,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一些青年人的责任意识淡漠,不关心家庭,不关心孩子,在家里通宵达旦地邀众赌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和休息,甚至有些家长在人手不够时,把自己的孩子也拉过来凑一把。这种“麻将运动”不仅干扰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而且还直接给孩子提供了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样板,埋下了赌博的隐患。

2.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3.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对策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主题班会课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离不开课堂教学,在一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主题班会课能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它对帮助学 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有效条件。

作为小学生在校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教室,无疑又是所有学习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年来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室的环境创设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良好的教室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教室环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个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 正所谓  “环境造就人” “想要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就被改变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 “桔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

3.诵读经典、与好习惯同行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校外文化垃圾的泛滥,很大程度上恶化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同时,学校内文化内容单调、枯燥。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还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学生中开展学习诵读经典活动,既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从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又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4.通过心理暗示关注个体,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孩子天资不同,个性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别人的喝彩!渴望被人赏识!赏识,就是充分赞许学生,通过语言的积极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有勇于进取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在一年多的实践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我们的教师对孩子的肯定、尊重和赏识,是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营养,那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阳光,是孩子们在成长中最最需要的东西。我们应恰当地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给学生以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积极的心理暗示的灿烂阳光里健康成长!

5.家校合力,共同关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剂良方。

众所周知,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等形式,确信,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唯有每个家庭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资源优势,我们的教育之花才能遍地开放。

九 、引发的思考

实验的结果证明,运用科学的理论 是进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能否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探究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

目前,有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一谈到课题研究便“谈题色变”,认为课题研究很高深、很可怕,更对如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胜任课题研究的重任而忧心忡忡,其实,我校不少优秀教师在探索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与经验,如果能在回顾其中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揭示背后的意义价值,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提炼或从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既是引导教师开展研究的思路,进行研究的宝贵资源,也能消除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课题研究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否则,将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要建立一个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课题研究取得效果。

(三)学校教育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场所,但并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付出努力,都要把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最终的追求。

十、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运用科学的理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品德与生活(社会)》及班队活动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学校教育无疑是学生教育的重头戏,但如何不使“5+2=0”的教育出现在我们学生的身上仍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学校里较为优秀的班级,对于其他的班级,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