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规划课题“小学有效探索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课改深化研究的今天,“探索性学习”充分反映出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意识和饱满的改革热情。许多教师认识到“探索性学习”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也找到了适合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载体,并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障碍:有的教师让学生在教学前先“主动”预习教材,上课时让学生自主“猜想”和“探索”可能存在的结论,由于教材演绎知识的呈现方式,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在已经知道结论的前提下无法进入真实的发现和探索过程,或者假探索,或者直接运用结论不进行探索;有的教师对探索的目的不明确,对探索的过程设计不清晰,导致学生盲从探索甚至探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得由个别学生或教师给出结论;有的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轻易就作出判断或得出结论的现象视而不见,不注意引导学生持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进行探索;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但他们往往不关注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为探索而探索,使探索流于表面和形式。
小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无论对国家、教师、学生,均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研究,既顺应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深化研究的必然与必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学生只有自己学会了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并能为初中、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打基础,作准备。
我校阳光三个“五”课堂模式,通过教学环节五“定”(目标设定、重点议定、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师五“关注”(关注“自主”、关注“和谐”、关注“情趣”、关注“资源”、关注“发展”)、学生五“体现”(体现“对话”、体现“体验”、体现“合作”、体现“创新”、体现“超越”),探索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方法,探索教师授课模式、方法、评价方式。“小学有效探索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也是我校阳光课堂模式的一个具体化。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我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有关的信息,利用已经有的知识和观念来解释信息,来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理解并赋予意义;运用建构主义课程观,重视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通过设计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运用建构主义评价观,更多地重视“质的评估”,进行目标自由的、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以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情境驱动的评价。建构主义观点给我们探索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课题研究中,我们基于学生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建构知识,创建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使学生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最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认知心理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建构。我们运用认知心理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探索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索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索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
“探索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探索性学习”的提出既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由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探索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自18世纪以来,“探索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其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
国内的专门课题研究有:江苏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2002年开始进行过“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并于2005年结题,课题构建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新的平台;宁夏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进行过《小学生数学学科探索性学习策略的研究》并于2007年结题,课题通过构建一套适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条件,使学生有目标地设想(猜想)、探究、尝试、 评价、并让学生尝试探究成功;浙江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索性研究”于2004年结题,课题研究构建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全体、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各学科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其它相关研究散见于报刊、网络。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内容、操作、管理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2.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改革意识和科研能力,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与研究 。
2.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研究。
(1)根据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4)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研究。(5)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把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研究。(6)改变教师原有的教育方式,把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积极引导、自主探究、鼓励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学生探索性学习中,如何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的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主要为我校各个年级的学生,拓展到我校托管的农村小学三合小学和结对的书香小学、东华小学、满月小学学生。研究学科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小学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众多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探索性学习的科学认识。我们运用文献理论,认真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理论框架与实践构想。我们还将这些理论用于我校的阳光课堂模式实践,受到师生好评。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等方式,了解课题研究前后学习的效果及趋势,找出规律。课题研究之初,对数学课堂中学生探索性学习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事实性依据。
(三)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四)案例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探索性教学个人案例。针对学科教学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探索性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八、研究成果
(一)理论与实践经验成果
1.小学探索性学习应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探索性学习”除了要求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教材文本所蕴含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生动的发展。(1)自学能力。“探索性学习”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思考探讨,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先教师讲学生听、后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2)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3)合作学习能力。对于问题,首先问自己,其次问同学,最后问老师。教师把单个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给全体学生讨论解决。(4)思维能力。“探索性学习”提倡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或情感)进行思考体验,对同学的问题,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促进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拓思维的宽度和深度。(5)创新能力。“探索性学习”提倡、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头脑去体会教材,而不是教师先带有个人色彩的对教材文本进行讲解。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就不会产生思维定势,不会固定化和模式化。(6)实践能力。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想方设法去印证,去实践这些结论,发展实践能力。
2.小学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教学前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坚持“以生为本”,不能仅仅将目光投注于文本内容,而应该将目光转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与人格完善的需要,使三维目标融合化、具体化、实在化、人本化、发展化。教学内容的研读要注重“个性解读”,教师必须走进教材,在充分理解感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准确把握学科与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价值,从而为凭借教材进行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创造最广阔的平台与空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充分关注“显性资源(教学图片、参考材料、网络、多媒体等可视性教学材料)”和“隐性资源(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情绪、环境以及知识和技能等)”,通过合理筛选,选择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显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点燃学生学习欲望,为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服务。另外,还应该充分预设课堂上隐性资源的可利用情况,将教学中存在的各类生态因素充分考虑,实现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让学生收获成长体验。教法学法要坚持“以学定教”。教师要尊重教材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探索”学习方式方法中反复揣摩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的方式、方法。
(2)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小学探索性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有效对话、有效训练、有效迁移等教学行为活动。“有效对话”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课堂的平等对话中实现互学互惠、共生共长。教学中要创造出“对话”情境,追求有内涵的灵动对话、有效对话,在互动式对话中实现思维互动,在导向式对话中进行情感诱导,在评价式对话中实现激励肯定,让师生的思维在逐层递进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不断深入。“有效训练”通过体验让学生“练而有悟”、“练而有得”、“练而有乐”。“有效迁移”是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教学后评价策略。评价应全面评价,关注发展。评价内容和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我们从心理素质、智力品质、方法技巧三个方面确立评价内容与目标,鼓励教师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活动,通过评价促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3.小学探索性学习中教师“导”与学生“探索”的方式
(1)教师的“导”。在探索性学习课堂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探索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探索性学习实施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2)学生的“探索”。一是个人独立探索。学生通过独立创新、探索,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活动,允许并鼓励他们把课堂上未探索完成的课题用课外的时间进行探究,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研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索。由4名左右学生组成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二)课题组获奖、发表的经验论文
1.发表的经验论文
熊朝萍的论文《让学生创造性地个性作文》在《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5期发表;郭辉雄的论文《给学生开放的作文时空》在《语文报/小学教师》2014年7月25日C版发表;郭辉雄的论文《浅议小学语文语言空白填补点》在《语文报/小学教师》2014年3月25日C版发表;郭辉雄的说课稿《在想象中诗心飞扬》在《新课程/名师说课》2014年4期发表;郭辉雄的评课稿《在美读中品味美景》在《新课程/名师说课》2014年9期发表;郭辉雄的论文《关于小学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思考》在《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年9期发表;邓瑞芬、郭辉雄的论文《基于阳光教育理念的“阳光课堂”探索》在《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年8期发表。
2.获奖的经验论文
陈晓英的论文《例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2014年3月获重庆市第十届课改征文一等奖;陈芙蓉的论文《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角色转换》2014年3月获重庆市第十届课改征文三等奖;廖晓霞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的利用》2014年3月获重庆市第十届课改征文三等奖;雷登菊的论文获奖《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究》2014年3月获重庆市第十届课改征文三等奖;廖晓霞的论文《小学数学要重视预设与生成》2014年3月获县课改征文二等奖;雷登菊的论文《浅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四点体会》2014年3月获县课改征文三等奖。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研究影响
一年的研究,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与操作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参与研究的教师多次承担片区、县级现场课活动,课题成果在全校、在我校托管的三合小学广泛推行,在书香小学、东华小学试行,形成的经验论文百余篇在市、县课改征文中获奖,其中10余篇经验论文还在报刊公开发表。
(二)效果
1.教师提高了理论水平。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厚实了科研理论,提高了专业素养。工作中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诸多的思考。参与的老师把这些思想的火花用精美的文字记录下来,变成了一篇篇反思、后记及教学论文。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课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善于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探索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关注学生的学情、需求和发展;注重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老师从情感上给学生以尊重、关爱、赏识、鼓励,使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3.探索性学习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体验,不仅使学生知识增长,也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健全。探索性学习推进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发展潜在能力。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独立性,为学生的独立成长构建了最广阔的平台,学生独立学习,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探索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充分呵护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向教材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激发强烈探索性欲望,通过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十、问题与讨论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时教师放得宽了,很难收场,效果不佳;有时教师怕这怕那,管得严了,出现了学生缩手缩脚不敢探索的场面。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把握好教师“放”的尺度,这是我们的困惑。
2.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很有兴趣,但有时表现出一盘散沙般无所适从。有时候,做一些主题探索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甚至有学生不能有始有终。
3.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人格魅力。如何培养更多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很值得讨论。
4.我们发现,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十一、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小学探索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和学生“探索”的方式很重要。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主题,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探索性学习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发现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思维、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
2.探索性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设情境、创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学生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学评价应是一种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要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充分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评价,应将评价贯穿于孩子们学习的全过程。
3.小学阶段的探索性学习有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探索性教学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二)建议
1.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缺乏比较有权威性的相关专家、教授给予全程而系统的理论构建指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力不是十分深远。
2.评价机制改革不尽完善。一是评价探索性学习的标准体系还没有达到完全科学、系统的规范要求,致使评价达不到最佳可信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深化并拓展探索性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才万.小学科学课中有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 2010(10).
[2]张继祥.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方式初探——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方式[J].小学教学参考,2007(3).
[3]朱朝晖.基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3).
[4]吉桂林.浅谈小学数学探索性学习[J].数学大世界, 2012(7).
[5]庄庆文.让探索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 2013(2).
[6]张小芬.浅谈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是].中小学电教(下), 2012(2).
- 上一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 下一篇:2026世界杯投注网址!